“武汉中博”推荐阅读【主题策划】迎接中国养猪业的新时代

作者: 鱼料 发布时间: 2023-12-18 16:06:47

  中国是世界上养猪最早的国家之一,也是养猪数量最多的国家。2016年出栏肉猪68 502万头,生产猪肉5 299万t,人均猪肉占有量38.32kg。虽比2015年会降低(-3.4%),但仍是世界猪肉生产第一大国。

  近100多年来,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动乱之苦。特别自晚清(1840年)战争后,受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被外国列强所瓜分。先是被沙俄帝国和日本军国主义割地、赔款,后又发生辛亥革命(1911年)前的国内军阀混战,辛亥革命后又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。国衰家破,养猪业也衰败不堪。养猪虽是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的主要副业,但养猪数量甚少,多数人“无钱吃肉”。

  1949年新中国成立,大规模的战争基本结束,人民安定下来,生活开始好转,至1950年,全国人口5.52亿左右,年未存栏猪6.4亿头,出栏猪3.22亿头,猪肉产量166.5万t,人均猪肉占有量3.02kg。部分人开始“在节日可吃到猪肉”。但养猪生产的道路仍然曲折。1958年之后的3年,人祸加天灾,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,养猪数量和猪肉产量大幅度减少,1961年,全国猪肉产量只有148.9万t,而全国人口有6.58亿,人均猪肉占有量只有2.26kg。大、中城市居民只好实行“凭票吃肉”。

  中国养猪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是在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,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,农业粮食产量逐年大增,特别是1985年取消全国生猪派购,开放经营之后,大大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,全国养猪数量快速增加。至1992年,全国猪肉产量达2 600万t以上,人均猪肉占有量达22.5kg左右。大、中城市取消了“凭票吃肉”,进入“敞开吃肉”的时代。但与发达国家比较,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。

  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至2003年,全国猪肉产量再一次提高,达 4 300万t以上,人均猪肉占有量达35kg左右。以后,又经十多年,至2015年,全国猪肉产量达5 487万t,人均猪肉占有量达40kg左右。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,全国人民不仅能真正“敞开吃肉”,而且进入要求“吃好肉”的时代。

  回顾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养猪历程,是我国养猪生产理念、技术出现重大变革的40年。

  我国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后,广大农民踊跃发展养猪,但千家万户,规模都较小。据统计,2008年全国养猪户达到7 238多万个,其中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下的小农户占96.66%。他们出栏的肉猪数占全国6.1亿多头出栏肉猪的55.95%。市场经济要求养殖户提供数量更多生长更快的商品肉猪。以千家万户小规模饲养猪为主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非公有制企业和外资不断加大投入,一批年出栏万头、3万~5万头、甚至10万头以上肉猪的公司、集团开始涌现。

  有的组织成“公司+农户”的联合体、合作社或集团公司,小猪场不断关闭或被兼并,2014年,全国养猪户减少至4 953.68万户,(6年内减少了2 284.5万户,或-31.56%)。但中、小猪场至今还没被完全取代,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农户仍占99.6%,出栏肉猪数占全国出栏总数7.35亿头的58.2%。

  我国原有的地方猪种和外来猪种杂交的土二元、土三元肉猪,生长慢、瘦肉率低,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。外国瘦肉型猪种(大约克、长白、杜洛克)大量引入,生长速度快、瘦肉率较高、饲料报酬较高的“洋三元”杂种肉猪(杜×长×大)迅速推开,我国生长慢、瘦肉少的地方猪品种急剧减少,由过去连片饲养变成群体基因分散、碎片式的零星分布,有些甚至频临绝灭,亟待拯救。

  以“玉米+豆粕+添加剂”的配合饲料日粮迅速取代“以青粗饲料为主+少量精料”的传统饲料。快速肥育替代了“吊架子”肥育方式。仔猪28/35d早期断奶替代了老式的“60d断奶”。哺乳母猪料、教槽料、断奶仔猪料、肥育猪料等等,各种浓缩料、配合料应运而生。从国外大量进口大豆,对外依存度达80%。各种自动喂料设备大范围的应用。种公猪站和人工授精技术迅速推开,母猪产仔不再一年1.5胎或1.8胎,而是一年2.1到2.3胎。

  漏缝地板+水冲粪/水泡粪替代传统的垫草式平面饲养;利用猪场粪污水产生沼气、利用沼气发电;推广使用厌氧发酵、好氧发酵、生物发酵塘、固液分离、高床饲养、高床发酵、异位发酵床等技术。

  随着大量外种猪的引入,国外规模养殖所产生的多种猪传染病,特别是一些难以预防的病毒性传染病也传入中国,并且还出现某些新的变异(如猪高致病性蓝耳病),但它并未阻挡从国外进口种猪的步伐。

  这40年中,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,我国生猪价格曾发生多次周期性的波动,猪多价低,价低猪少,猪少再价高,价高再猪多,高高低低,周而复始。在这个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有多少养殖户在猪价高时发了大财,一头肉猪的利润在500~800元,甚至更多,建个万头养猪场,年有利润上千万元,兴高采烈;有的头脑发热,又不断扩张。接着是,猪多过剩,猪价低迷,出售一头肉猪亏损几百元,上万头猪低价出售,或因病大批死亡,又有多少养殖户负债累累,抱头痛哭,甚至轻生。

  我国猪价波动的周期大致是18~19个月1次。谁掌握了这个规律,谁就能赚钱。它只有两次被打破,一次是2007年初开始,全国猪病大暴发,母猪存栏减少,肉猪存栏下降。据《中国畜牧兽医报》2007年7月22日报道,2007年6月底,全国存栏肉猪为4.76亿头,这一个数字与2005年底存栏5.03亿头相比,减少2 700万头,国内母猪存栏4 400万头,与2005年存栏4 893万头相比,母猪数减少了493万头(10%左右)。

  2007年6月11日 , 农业部正式向世界宣布:中国20多个省市感染猪高致病性蓝耳病,猪价连续多月居高不下, 2007年4月猪粮比价达6.02∶1,至12月达9.07。2007年6月全国猪肉批发价达19.24元/kg,比2006年同期上涨了74.6%。这种情况,直到2009年5月才恢复稳定(猪粮比下降至5.91)。

  另一次是2015年开始的因养猪场过多、过密、污染生态环境的问题而引起环保部门发布“禁养令”。从2012年9月开始至2013年9月的11个月,国内母猪数量均在5 000万头以上,创下了我国饲养母猪数量最多的历史记录,造成我国养猪产能过剩,2013年、2014年和2015年,出栏肉猪分别达7.15亿头、7.35亿头和7.08亿头。致使我国2013-2015年猪价大跌。

  养猪密度过大、猪场粪污没有很好处理又污染了环境。据农业部测算,2016年生猪粪便产生量超过6亿t,约占畜牧业粪便总量的1/3,综合利用率不到一半。为此,农业部在2016年4月20日,印发了《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。首次提出我国养猪生产的区域布局规划,将全国的省、市分为养猪重点发展区、约束发展区、潜力发展区和适度发展区。

  2016年10月28日,环境保护部办公厅、农业部办公厅发布: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(环办水体[2016]99号文件)。在约束发展区的省市,关闭、限时拆迁了许多猪场,使母猪数量迅速下降。据农业部公布,国内母猪数量2016年1月为3 785万头,2017年1月为3 651万头,2017年6月为3 586万头,比2012-2013年5 000万头减少了1 000万~1 500万头,生猪存栏数也从始至终保持在3.7亿头以下,这就是2016-2017年生猪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,目前仍处在这种状况。

  近70年来,中国人民在经历了“无钱吃肉”、“在节日可吃肉”、“凭票吃肉”、“敞开吃肉”之后,现在迎来了一个新时代,进入“要吃好肉”的时代。自2003年后,10多年来,人均猪肉占有量一直稳定在35~40kg。中国是一个养猪大国,但不是养猪强国。

  13亿人口,生活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北方和南方,东边沿海和西北高原,在地域、气候、历史、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。经济、文化、思想等方面都发展不平衡,中国已进入多元化的时代,出现了多元化的市场,“一带一路”的国际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策,更把中国的市场推向世界市场。

  中国人的饭碗里不能只有米饭,还要有猪肉。13亿中国人的吃肉问题也只能靠自己生产,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中国人均猪肉占有量还要保持在每年35~40kg,猪肉占全部肉类的消费比例还要保持在62%~63%。肉猪年出栏数要稳定在6.85亿头(2016年出栏数),如果依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(PSY)20头,肥育猪成活率95%计,全国存栏母猪数要保持在3 600万头左右,当然,随着PSY的提高,母猪数也可适当减少。

  市场多元化,要求猪肉产品的多元化。我们不但要生产鲜肉、冷鲜肉、白条冻肉、高温肉制品、低温肉制品,还要生产“无公害猪肉”、“优质肉”。

  猪肉产品的多元化,要求猪品种的多元化。不但要养“洋三元”猪种,还要养地方猪种,养地方猪和外种杂交的土二元、土三元猪,利用它们生产“优质猪肉”和“无公害猪肉”,在价格上要有所差异,“优质肉”和“无公害猪肉”的价格要高于“洋三元猪肉”。要保护好地方猪种,目前地方猪种的群体基因分布已呈现小群体和碎片化,如果仍用原有的保种理论和方法,将会很快出现近交和衰退,有的还将绝灭。

  对外种猪的选育,也要改变技术思路,不要依赖进口种猪,也别一味追求“纯种”繁育和“遗传评估”。要多进行各种杂交试验,充分的利用我国地方猪种的遗传资源,结合基因组选育技术,培育出窝产仔13头以上,肌内脂肪含量在3%~4%的具有中国特色的“优质新品种猪”。

  猪品种的多元化,要求猪饲料的多元化。改变“玉米+豆粕+添加剂”的配合饲料这种单一模式的日粮 ;要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,发掘当地的蛋白质饲料资源,特别是地方猪种的饲养,多用青粗饲料,多用微生物蛋白(如干态和液态发酵饲料)、植物蛋白(如大叶枸)和动物蛋白(如蝇蛆蛋白)等。

  鼓励成立大的养猪产业集团,鼓励成立农民养猪合作社,鼓励“公司+大养殖户”的合作模式。但也不要强制关闭中、小规模猪场,在未来10~20年内,中、小规模不会也不应该被全部取代,年出栏 500~3 000头肥猪的养猪场还会占有不少的比例。多点分散的中、小规模猪场、饲养母猪300~600头的种猪场的优点是便于进行精细化的育种工作,便于猪场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可减少传染病的快速扩散,这也是国外许多国家的养猪经验。

 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资本和劳动者所共同创造的财富,分配的不公平、不合理是客观存在的。我国多数养猪集团或公司的利益分配形式还是“老板+雇员”的分配关系。雇员所得的利益是“基本工资+奖金(多种形式的奖励)”,老板是利润的主要获得者。目前有一种“温氏集团的分配模式”,即:首先是集团与养殖户之间的利润分成,保证养殖户有一定的利益,在市场低迷时也降低养殖户的损失。

  然后让集团中主要成员(特别是技术人员)在集团中占有特殊的比例的股份,参与利润的分成,对非股东成员也实行特殊的比例的利润分配。这是一种较好的分配模式。但不论何种方式,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“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”这一原则必须遵循。

  十九大报告说明:“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”养猪生产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一部分。猪粪肥田,猪肉食用,猪多粮多,家旺国兴。猪已成为人类和自然生态循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要转变对猪场粪污处理的理念。

  把猪场粪污水和一般的工业废水分开来。猪场粪污水与工业废水不同,不要用处理工业废水的方法去处理猪场粪污水。

  猪场粪污水是一种资源,通过微生物发酵、分解作有机肥肥田是能解决的,也是唯一正确的道路。“粪是农家宝,种田少不了”,这是一条自然生态循环的道路,破坏了这一生态循环,大自然就会报复我们,不要把“猪场粪污妖魔化”。

  猪场粪污处理技术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国情。不能全学外国的方法,先用大量的水冲、水泡、再将粪污发酵、挤压,用物理、化学药剂等方法,这种“水法”处理粪污费钱、费时,过程复杂,处理难。

  我国已摸索出一套“干法”处理粪污的技术。尽量少用水,在漏缝地板下,用刮粪板先将粪尿分离,可以将鲜粪直接发酵快速做成有机肥,也可将粪和污水+垫料直接发酵,采用“异位发酵床”或“高床式发酵床”,发酵后就成有机肥料,它克服了“水法”处理的许多缺点,又避免了常规发酵床的一些缺点。真正的完成“污水零排放”,达到了环保要求,很适合我国国情。

  目前,减少养猪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和降低饲料中重金属添加量的呼声日高。过去由于在饲料中不适当的添加抗菌素、重金属或抗生素的过度治疗,致使这些物质在猪的排泄物中大量残留,进而影响土壤、水中出现过量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残留,有些地方已出现“超级细菌”。重金属在土壤中超标不但影响作物生长,而且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,引起各种疾病。

  这里要说明的是,猪的排泄物中有抗生素、重金属残留,并不等于猪肉中有它们残留。所说的抗生素、重金属污染主要是指猪粪尿对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。当然,治疗病猪(特别是临宰前的肉猪)不当,也可产生猪肉抗生素的残留,但这样的一种情况较少。

  目前,农业部已出台有关文件,禁止在畜禽饲料中添加某些种类的抗菌素;限制某些重金属(铜、锌、砷等)在添加剂中的使用量等措施。保证“无公害猪肉”和“优质肉”的生产。科学界也已研发出多种微生态制剂、中草药、植物精油、抗菌肽、有机酸等抗菌素替代品。

  未来20年,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由富变强的20年,是人民生活实现基本小康的20年,也是我国养猪业稳步发展、由大变强的20年,我们要加倍努力去实现。